
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请勿与现实关联
1982年4月一天,北京新街口的某处四合院内,已是半退休状态的陈锡联正在家中看书,突然听闻中央派人来了。
陈锡联很是诧异,毕竟自从他辞去所有职务后,一直是深居简出,除了老战友外极少有人来拜访。
中央工作人员进门后却是有些欲言又止,陈锡联老将军戎马一生,尸山火海里杀出来的,最见不得就是这种吞吞吐吐的情景,于是他便直言:
“中央找我有事情可以直说。”
工作人员稳了稳神后,站起身来,双手向老家人递过去一份文件,同时低声耳语几句。
哪知陈老将军听完时如遭雷击,他茫然站起身来机械式地接过文件。
工作人员唯恐他有个好歹,赶忙上前搀扶,陈将军极度疲惫地摆摆手后说出了这样的话,竟震得在场之人无不动容。
究竟是什么样的消息能让老将军当场失色?他老人家到底说了什么?
天降灾难
这还得从4月26日说起,那天下午16点10分,中国民航3303航班从广州白云机场准点发出,航班的目的地是广西桂林奇峰岭机场。
40分钟后飞机已经十分靠近桂林空管范围,此时桂林是浓雾弥漫,能见度很低。
机组人员为了防止发生意外,便将飞行高度下降至1500米,同时与奇峰塔台进行联系,希望能得到塔台的协助。
奇峰塔台收到3303航班的呼叫,双方沟通过程中发生信息偏差,3303航班机长在听从塔台指挥后,将飞机保持1500米高度飞行,后又继续降低高度。
此时飞机的下方是鳞次栉比,海拔均超过千米的奇峰峻岭。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,奇峰塔台连续呼叫几次3303航班均未得到回复,工作人员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,大家一面继续联系,一面向上汇报情况:
“飞机有可能遭遇意外了。”
广西桂林警方接到报案后,立马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展开救援行动,终于在距离桂林45公里的恭城县慕城山区发现飞机的踪迹。
当救援人员赶赴山顶时,只见一百多平米空地上到处都是碎肉,人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,3303航班是粉碎性解体,最大的残骸就剩下一个机轮,现场之惨烈令人不忍直视。
104名旅客、8名机组人员全部不幸遇难。
空难发生后,国务院、民用航空局和当地政府分别派出人员协助调查,及善后处理工作。
在对遇难机组人员进行登记时,工作人员悲痛地发现副机长陈再文本是人民解放军空军,为支援民航才参加此次飞行任务。
不仅如此陈再文出身将门,他的父亲居然是曾被毛主席委以重任的开国上将陈锡联。
钢炮将军
陈锡联生于1915年湖北红安人氏,家境贫寒为填饱肚子,他从小便给地主家当放牛倌。
15岁的陈锡联在家附近遇见驻扎的红军队伍,不想再受欺凌的他便吵着闹着、要参加革命。
1931年3月入伍一年多的陈锡联随部队攻打双桥镇,冲锋号一响,他是头一个从战壕里爬出去,看见身边扛旗的队友倒下后,陈锡联立即扛起红旗,奋力前冲。
战后会议上,营长特别表扬他是“个不高,年龄小,不怕死总往前冲的小钢炮。”自此陈锡联“小钢炮”的名号在队伍里是越来越响。
抗战爆发后,陈锡联所率领的红十军团便改编为769团,他也从师长改为团长,归属刘伯承直接指挥。
对于这员猛将,刘伯承是非常信任的,他曾对陈锡联说:
“你带769团单独行动,要在上级总的意图下,根据情况独立行事。”
这话陈锡联也是心领神会。
于是1937年10月中旬,他率领着部队刚刚到达苏龙口、刘家庄一带时,发现一个日军机场,机场内共有24架轰炸机。
陈锡联决定“夜袭机场”给日寇送个“烟火大礼包”,10月19日晚上,参与夜袭战士们卸去多余包裹,捆紧随身的手榴弹,铁锹、枪支。
大家是悄无声息地疾速前进,很快便到了机场外围。整个夜袭不到1个小时,烧毁敌机24架,打死打伤日寇百余人。
陈锡联率部夜袭机场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,就连老蒋也是惊叹不已,他是着实没想到八路军敢揣着土枪、手榴弹炸飞机,事后还专门给769团发了奖金。
而陈锡联也正因为“不请示夜袭阳明堡机场”而声名大噪,与此同时他也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,伟人对这位年轻精悍的将领是十分地欣赏。
毛主席在军中备受爱戴,威望很高,陈锡联对他也是十分地崇敬,算起来两人真正面对面接触的时间,还是在1943年8月,陈锡联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。
陈锡联幼年家贫,饱腹已属不易,根本没有机会上学。因此他虽是打仗的一把好手,在文化知识方面可欠缺得多。
可他十分勤奋好学,渐渐地常用字基本都掌握了,但读书看报,想要彻底理解文章内涵,还是难事,因此他一有机会就向战友,老师求教。
有一回陈锡联在阅读毛主席的著作时,有个地方是怎么也想不明白,于是他便壮着胆子,决定亲自向伟人请教。
但是陈锡联之前并没有和毛主席接触过,头次去见心中景仰已久的大人物,难免忐忑不安,所以他便想拉着陈赓陪同。
陈赓在部队里是出了名的好人缘,又跟领导们很熟悉,于是便满口应了下来。见面那天,陈锡联是十分地紧张,毛主席一看他进门了,立即从椅子上站了起来,热情地拉住陈锡联的手说:
“我听说过你的名字,小钢炮,能打仗,是个人才。”
陈锡联脸涨得通红,手心都有些微微出汗,只有在毛主席继续问道他家庭情况,学习情况时,才想起来接上话,向毛主席请教问题。
伟人也是非常耐心地向他作了解说,末了还不忘鼓励他继续学习文化知识。可以说这一面彼此双方都留下了极佳的印象。
婚姻家庭
解放战争时期,陈锡联也是身先士卒,屡立战功,比起同年龄许多已经成家的将领来说,陈锡联依旧是孑然一身,其实他之前也结过婚,只可惜妻子因病去世了,还给他留下一个孩子。
陈锡联是大大咧咧的男人,平日又要行军打仗,生活里自然需要人帮他打点一切。只不过尚且不等陈锡联寻觅合眼缘人之前,这缘分就自己送上门来了。
1949年8月,陈锡联率领3兵团前线指挥部来到武汉,正当他在指挥部忙里忙外忙着时,陈赓突然带着一个大姑娘破门而入。
